顺安酥糖制造过程中需要用定制的道具切割。
酥糖味道独特,老少皆宜。
酥糖制造工序复杂,规格大小不差分毫。
?
麦芽糖揉捏完成后,与其他原料即将融为一体。
?
新鲜出炉的酥糖正在接受最后的包装。
?
顺安酥糖原料之一的麦芽糖,需要实行反复的拉拽。
方盼亮/文 洪伟/图
走进顺安,不得不提顺安酥糖。《铜陵县地方志》等有关历史资料记载,自唐代顺安设立“临津驿”开始,铜陵“顺安酥糖”就已声名远扬,畅销本地及周边地区。经过上千年的沿袭,即便机械化规模生产带来高效率和高收益的今天,当地的艺人们依然坚守着祖辈留下的传统手工技艺,世代相传。
俗话有云,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。在顺安老街的一条小巷弄里,顺安酥糖中的“张记”便隐身其中,不需宣传吆喝,每日都会有慕名的商家和吃客登门购买。张氏三姐弟从父亲张世凡手中接过技艺和作坊,也接下了他的敦敦训导———少赚一点钱,多赚一点口碑,要对得起“张记”这块牌子。虽然姐弟三人都深得父亲真传,但分工明确,大姐爱武承担包装装袋,二哥爱民承担制造大任,小弟爱东则主管经营销售,只求品质不求量,一年四季,小心经营,即便再忙,也不请一个外人帮助。
“张记”的作坊里摆着一张大面板,这是他们的操纵台。成堆的黑芝麻粉铺满板面,不多时,它们与麦芽糖相融相合,经过擀、揉、裹、切等多道工序后便可以成为松柔甜美的酥糖,令人满口生津。此时,出锅冷却后的麦芽糖正在二哥爱民手中来回拉拽,从一团糖球变成一道金黄铮亮的条练,直到松软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摆上案台,均匀擀平,撒上芝麻粉,再卷条擀开,重撒上一层均匀的芝麻粉,如此反复多次,一层芝麻一层糖。接下来便是切条切块,一分四,四分十六,条越切越细,块越切越小,而中间使用的器械不过两根板条,一把糕刀,其他全凭经验拿捏,尺寸、力道,不差分毫。这边刚一切完,那边的大姐爱武便开始包装,十指跳跃,纸张翻飞,短短几秒,一个四块一装的“张记酥糖”便平平整整地展现在眼前。
大姐爱武一边操纵一边笑着跟大家聊天说,这些“功夫”都是几十年练下来的,小时候姐弟三人就跟着家人学做酥糖,一开始就是从包装学起的,那时贪玩爱偷懒,弄不好就讨父亲一顿打。包装看着简单,却也是个辛苦活,由于手指需要持续地跟面板和包装纸摩擦,不仅经常磨破出血,指尖的纹路也被磨得模糊不清。“我要是按指纹打卡,怕是都识别不出来吧。”爱武晃着手指开玩笑说。
酥糖的首要成份是面粉、白糖和黑芝麻,配以其他诸如桂花、青梅、金桔饼、麻油等不同原料,风味略有差异,但总体都是松柔甜润、成条不散,这也成了顺安酥糖不同于其他地区酥糖的特色。这其中,由小麦和糯米发酵熬制而成的麦芽糖也是一道关键的原料,制造起来不仅费时费力,而且时间和火候还要按照季节和温度的变化随时把控。在“张记”作坊里,用来熬制麦芽糖的大铁锅便换了十几个。
有关顺安酥糖,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。相传元代末年,红巾军将领赵普胜战斗失利,被朝廷官兵追击,逃亡至顺安镇城山附近的三里庙,因饥饿难忍,便向庙内的老和尚讨食充饥。老和尚同情起义军,又不敢深夜生烟火,只好将仅有的几包顺安酥糖拿了出来。赵普胜一顿狼吞虎咽之后,顿觉美味可口,细腻香甜,便连声称赞。后来,赵普胜以城山为寨,自称寨主,霸占顺安之后,遂以酥糖作为军需品。从此,顺安酥糖名誉江南。只是这个传说在流传过程中,出现一个不同的细节,说赵普胜吃的酥糖不是老和尚给的,而是抢的。
故事流传至今,赵普胜所吃的顺安酥糖不论是送的也好,是抢的也罢,人们已不再计较,而是常怀着一份轻松和惬意,轻轻捏起一块酥糖放入口中,让舌尖去感受那一份细腻和甜润,心情,连同生活,也就在回味中更加美好。
本专版由澳门葡京官网网宣办、澳门葡京官网互联网协会、澳门葡京官网主办